近日,國內芯片廠商自研OLED驅動芯片的進程開始加快,對于我國OLED產業短板的現象,可能會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。
OLED驅動IC 市場現狀
1.國內OLED驅動IC 市場占有率偏低
據Omdia數據,2022年OLED DDIC出貨量約10億顆,預計2023年OLED DDIC出貨量有望同比增長14%,達到11.6億顆。2029年將達到22億顆,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%。
而在市場占比中,韓國的三星LSI和美格納(Magna Chip)兩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已近80%。聯詠和瑞鼎等中國臺灣企業的市場份額分別為7%和6%。中國大陸在OLED驅動IC方面,市場占有率明顯偏低,還不到5%。
2.國內驅動芯片廠商
目前,中國從事顯示驅動研發的企業有近20家。比較知名的包括中穎電子、集創北方、格科微、吉迪斯等。
中穎電子是我國較早開發布局OLED產品的廠商之一,其研制的AMOLED顯示驅動芯片主要為55nm制程及40nm制程。2022年3月,中穎電子針對品牌手機設計的AMOLED驅動芯片完成流片工序,目前正在內部驗證。
集創北方的OLED顯示驅動芯片已經廣泛應用于一線品牌的智能穿戴產品中。近日,集創北方宣布,其推出的OLED手機芯片ICNA3512在國內一線終端客戶中驗證通過,并開始量產。
同時,華為也有要做顯示驅動IC的消息的傳聞。據悉,華為旗下芯片廠海思首款OLED驅動芯片于2019年年底成功流片,并于2021年進入試產階段,預計在2023年實現量產。
3.驅動芯片廠商目前的困局
由于OLED驅動IC技術門檻更高,因此在擴大產能方面,企業也將面臨更多技術挑戰。
據集創北方相關負責人介紹,盡管OLED和LCD都為面板提供調光功能,但兩者的發光原理并不相同。相比之下,OLED驅動IC承載了更多由于OLED面板制程不完美導致的各類電學、光學特性不均勻的補償功能。基于此,OLED顯示芯片相比LCD顯示芯片多了很多特有的圖像算法,比如子像素渲染(SPR)、mura補償(demura)、圓角補償(Round/Notch)、電流補償(IRC)、串擾補償(CTC)、燒屏亮度補償(Deburin)。
另外,相比LCD的成熟技術,OLED技術還在不斷發展,新的技術點不斷涌現,比如LTPO動態刷新技術,屏下攝像頭技術,分區刷新率技術,超窄邊框技術等,它們都需要OLED顯示芯片開發新的驅動方式和專屬功能來協同使用,這些都是OLED顯示芯片需要面臨的新技術挑戰。
我國OLED驅動IC發展除了來自制造端的挑戰,還受限于晶圓產能緊缺。
據悉,由于顯示產品的多樣性,顯示類驅動IC的制程范圍較廣,主要產品涵蓋了28~150nm的工藝段。其中,用于LCD手機和平板的集成類TDDI制程段在55~90nm,用于AMOLED驅動IC目前主要是采用40nm和28nm相對先進的制程工藝。
雖然在全球范圍內已有多家芯片代工廠掌握了40nm和28nm工藝,但能夠為40nm和28nm制程的AMOLED驅動芯片提供成熟產能的晶圓代工廠商卻只有臺積電、三星電子、聯華電子、格羅方德和中芯國際這5家,留給我國芯片廠商的晶圓代工選擇并不多。再加上近兩年全球晶圓代工廠產能供應偏緊等情況,業內人士預計,OLED驅動芯片大概率仍將處于供應緊張狀態。
聲明:網站文章由長龍鑫電子http://clxet.com/原創首發,轉載或者引用本文內容請注明來源!
Copyright ? 2002-2022 長龍鑫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地址: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創業二路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C座623號 備案號:粵ICP備17052896號 網站地圖